节日习俗
春节 古历正月初一,俗称过年,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,从腊月中旬起,人们开始置办年货,扫尘刷墙,布置室内。二十三日“祭灶爷”(亦有二十四日),让灶爷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。三十日安神敬祖,张贴春联,日落前在门内横放一棍棒或刀片之物,意为拒邪入户。当晚,称“除夕”,送旧迎新,讲究通宵不眠,谓之“熬年”。全家团聚,欢庆喜闹,长辈给晚辈发“压岁钱”。三更时辰,敞开门户,鸣放鞭炮,点烛焚香,祭祖祀神,祈福求财。初一黎明,更换新衣,先给祖宗烧香,再给长辈“拜年”。日出前吃饭,这是全年第一顿饭,宜早不宜迟,宜剩不宜歉,一般讲究吃饺子。饺子如有破绽,只许说“挣”,不许说“烂”。(剩意丰收有余,歉意歉收无饱。“挣”为赚钱,“烂”为赔本)饭后,户族间相互拜年,庆贺祝福。初二起“出门”(走亲戚,又称拜年)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,春节习俗除叩头作揖,敬神拨火等陋俗被废弃外,其余都沿袭下来,并增添了新的健康内容:开展拥军优属、拥政爱民活动;举办球类、象棋比赛和书法、绘画展览;演出文艺节目;师生、师徒、朋友之间互赠年画、贺年片等。
元宵节 (农历正月十五日)本县俗称“过小年”、“过十五”。从正月初五起,舅家给外甥、干大给干儿、奶妈给奶儿开始送灯笼。一般送一对灯笼、十根蜡烛、十根麻花,连送12年。孩子接到灯后,每晚打(挑)灯成群结队玩耍嬉闹,直到十五后。十五这天,燃放鞭炮,敬神祭祖。晚饭后门首挂灯,屋里院内旮旯拐角燃烛照明,给祖先坟上烧纸送灯。然后外出看热闹(焰火、狮子、龙灯等),或聚集玩耍娱乐。元宵节的特色是花灯,灯的式样繁多,人物花卉,飞禽走兽,应有尽有。孩子长到12岁就停止打灯笼,叫“完灯”。新婚第一年的青年,岳丈家在十五前送给宫灯一对,叫“追灯”,元宵夜挂于门首。新婚夫妇接到灯后,即随送灯人去岳丈家“躲灯”(一般十四去,十六归)。追灯送灯要选择好日子。立春前日、后日和正月十三日都属禁忌日,除这几个日子外,均可追灯、送灯,逢六适九更为合意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送灯、追灯被视为“四旧”一度禁止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恢复送灯习俗。人民政府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,倡导自制各种花灯,举办灯展、灯会、灯谜和文艺演出,丰富了灯节内容。
清明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前一日为寒食节,距先年冬至刚好105天,因之本县民众叫“一百五”。这天人们虽不食冷,但习惯吃野菜(相传这天吃蒸菜不头疼)。午后,普遍去祖先坟上烧纸。妇女这天禁忌做针线活及捶布洗衣。清明节群众还习俗打秋千,一些地方还设有“秋千会”。如今除沿袭旧习俗外,祭扫烈士墓,缅怀先烈,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风俗普遍兴起。
端阳节 (农历五月初五)本县俗称“端午节”。清晨,人们在门道插艾蒿,给小孩佩戴各种样式的“香包”。“香包”用棉布做成,外面绣花,样式繁多,内装雄黄、丹砂、香料等。有人还给小孩耳、鼻涂抹用酒调合的丹砂、雄黄,并在当日采集百草、艾蒿,妥善存放,配制药剂疗疾治病。端午节讲究吃粽子,已婚妇女节前给娘家送粽子、油糕、绿豆糕等食品。婚后头年,娘家给女儿送竹门帘、凉席等。有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,还给女儿送蚊帐、电风扇等高档家用电器。叫“送时节”或“追端午”。
中秋节 (农历八月十五日)本县人多称“八月节”或“八月十五”。节前外甥要向舅家、姨家,女婿要向岳丈家送“节礼”。十五日夜,在庭院摆香案,供糖果月饼,家人一起拜月、祭月、赏月。之后家人分食果品,对远离未归的人,留下或寄给一份。现在送节礼已不限于月饼一种,特别是新婚夫妇给岳丈家送,一般为四样,多至六到八样。师徒、师生、朋友间亦始盛行馈赠节礼。
重阳节 (农历九月初九日)亦称“重九”或“重阳”。在蓝田,九月为舅家给外甥送花糕的月份。花糕是菊花糕的简称,是圆菊花形状用麦面蒸成的糕食。九月九日,新婚妇女的娘家还要给女儿“追节”,也叫“追九月九”。节礼为全副花糕12个,或半副花糕6个,婆家只收一半,并设宴款待。以后,国家把这天定为“老年节”,把九月定为敬老月,届时组织老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,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。
腊八节 (古历腊月初八日)这天早饭,人们用多种蔬菜、副食混煮成“腊八粥”,除自食外,还相互馈送。中午讲究吃“腊八面”,加入用蔬菜、鲜肉、大豆烹制成的“腊八臊子”。臊子以多为好,当日食用后要相继吃到春节前,以示家境殷实富裕。
日常风俗
饮食 蓝田大致分为川、原、岭、山四类地区,物产有别,饮食相异。主粮,旧时川原以小麦、玉米为主,岭区以加麦、豆类为主,山区以玉米、土豆为主。全县各地习惯日食三餐。早、午两餐,以稀饭和面食为主,俗称“吃饭”。晚餐主食汤(白开水或茶水)、馍,俗称“喝汤”。富户吃饭讲究围桌而坐,配几盘菜,主杂搭配。一般人家早晚无力配菜,以醋和辣子蘸馍或就自腌酸菜吃为主,午餐面食,拌入少许炒熟的菜,不少地方的群众喜欢端碗串门或聚集一处,边吃边谝,人称“老碗会”。建国后,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吃饭主副食搭配,荤素菜调节。除山岭部分地方外,城乡终年以小麦、大米为主食,副食蔬菜随时购买。日食三餐基本未变,早、晚餐仍以稀饭、馍为主,佐菜始向炒菜发展。午餐多为面食、米饭,隔三间四以面皮、煎饼、饺子、臊子面等调剂。逢年过节或来客,一般都炒菜上酒。过去吃饭用的方桌高凳普遍改为低桌矮凳,副食、蔬菜渐见丰富。
服饰 辛亥革命后,废弃清朝的马蹄长袖,兴起上下两段服装,上为大襟袄、褂,下是长、短裤。男以黑、蓝、白色为主,女以红、蓝、绿等色兼以印花、花格居多,布料多为家织棉布。有地位、有学识的人士和商人、郎中着长袍,布料有棉布、绸缎之别。中青年时兴对襟衣、中山装,先讲究宽、大、短,不久又兴窄、长、紧。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50年代机制棉布(俗称洋布)逐步由城市向农村发展,县城及乡镇服饰多以机制布料为主,干部以灰色中山装、列宁服为主,学生以蓝色学生装,农民多以黑色为主对襟装,广大农村多以家织粗布为装,冬春为黑,夏秋上衣为白色对襟装,喜好穿红袄绿裤。60年代初国家实行了布票供应制。70年代后期废止,此期间机制棉布、毛料、化纤等产品逐步占领市场,家用粗布除边远山岭地区尚使用外,多已不用,颜色以青灰、蓝红绿为主,款式以军干服、中山服、红卫服为多。80年代服饰逐渐自由化,初期以西服为新潮,后期向高档美观发展,以夹克、猎装、风衣、尼料大衣,套装为主;特别是女性服装以色彩艳丽,款式繁多趋于向个性化发展,而且每隔一年都以不同的款式和流行色占领市场,耳环、戒指、手镯也相继进入生活,手表已相当普遍,成为人们社交美化生活的重要装饰品。
发型 明代及以前,女性皆为长发,男性束发于顶。清代改为剃发垂辫。民国初提倡剪辫子,头顶留发,四边剃光,人称为“菜碟子”。以后乡村男性多数剃成“光秃”,小孩留“囱门头”。姑娘们留长发、垂单辫,出嫁时将发辫挽成发髻,配以钗环、首饰,发式先后有马鞍条、泡泡头、麻花头、罐罐头等。老年妇女盘旋旋外罩丝络。现在,农村老年男性多剃“光秃”,留发者甚少,中青年一般都留平头、圆头、“一边倒”、背头、中、偏分头等。城镇男性都留发。城乡妇女发型大体一致,多留双辫、剪发、烫发,发式多样。
居住 蓝田旧时民间住房为土木结构,家境稍好用焦胡基或砖包墙根、墙稍,个别富户墙面全包,有钱人家讲究住三合院、四合院、全院房(门房、厅房、退厅、厢伙房)。因分家形成大多数农户都是一间或两间住房,相当部分无院落。岭区沟岔住窑洞的人为多,山区住草棚、草房的人很普遍。建国后,经济发展,住房变化迅速。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,城乡兴起建房热。城镇居民折旧房建楼房,农村建房统一规划安排,除城镇地区因土地狭窄,每户批给两间宽庄基(0.14亩)其余地区均给每户批三间宽庄(0.24亩)房屋多为砖木结构、高大宽敞,在农村修建三间两层或两间两层楼房的也相当普遍。
用器 旧时人们日常用器偏重结实、耐用。普通人家多用木板柜、箱子放衣物,零星物品置放架格,梳妆品放于木匣。摆设家具有方桌、圆圈椅,炕上铺芦席,被子多用家织粗布做,色泽图案多为蓝、绛、带花、格子等。灶具以陶器居多,烧饭铁锅分大凡、二凡、小黑、车轮等型。案板以梨木最佳,多为皂角、杏木、柳木等。盛汤用陶盆、陶罐。1949年后,日用器具变化很大。50年代热水瓶、手电、雨鞋、雨伞普遍进入农户。60~70年代,自行车、架子车、缝纫机、钟表、收音机、鼓风机、收录机、电视机、大衣柜、高低柜、沙发、茶几等进入大批人家。洗衣机、电风扇、彩色电视机也开始风行。
代步工具 民国时期,人们外出以步行为主,只有婚娶、请医,才不得不使用轿子和牲口。当时在一些乡村大道上行驶畜力拉硬轮轿车,因数量极少,要价昂贵,除个别年长者外,一般人都不乘坐,往返西安,皆为徒步。建国后,自行车、公共汽车逐渐普及。现在,人们外出乘坐公共汽车很方便,摩托车等代步工具也遍布城乡。
婚、丧、喜、庆
婚娶 蓝田旧的婚娶程序遵循“六礼”之轨,历代虽有演变,但至民国仍存在不少清规戒律。(1)媒妁之言,父母之命。(2)合婚。(3)押贴。(4)介礼。(5)封礼。(6)出嫁,本县人俗称“起发娃”、或“打发娃出门”。女子出嫁前一日,亲戚朋友前往赠礼,其家设宴款待,称“饯行”。同时,确定次日送女人选,由3名不同姓氏的“命强”妇女为出嫁女剔眉、刮脸、上头(挽发髻)。出嫁女要按当年喜神的所在而坐梳妆。晚上,仍由“命强”妇女把嫁妆纳入箱内。在箱子四角放些果品、糕点、馍食之类,供出嫁女在婆家头一天暗中充饥。再按出嫁女的年龄包饺子(一岁一个),次日天明前让出嫁女一次吃完。婚娶男方叫“娶媳妇”。“接媳妇”前两天就宴请户族、朋友和乡邻,商议置办酒席、搬嫁妆、待宾客等事宜,名曰“请执事”。前一日执事上门安排各干其事。当日清晨,搬嫁妆的人进餐后(讲究空肚搬不得嫁妆)同新郎和作伴人前往迎娶,去时,要带12个硬盘,(即礼馍或曰大馍),三副红帖(敬请女方三辈人送女登程)和一副冠婚吉书(说明一些禁忌事项)。女方家设宴招待时,搬嫁妆的人有意将碗盏、酒杯之类盗走,作为取闹媳妇的实物,嫁妆起程时,每个箱柜、花架后,女方都有护嫁人。新妇上轿时须嚎啕大哭,同胞哥背进轿门(无胞哥同辈他人亦可)。轿到男方家门口,按冠婚书上书写的方位搁,随之放花炮,礼宾先生撒草料,喝令引媳妇的将新妇扶出轿门,新娘脚踩红布行进。新郎在门口换上趿脚鞋,与新妇并肩同行至祖先堂前,先拜天地,次拜祖先,三拜父母,再拜媒人、客卿,然后海拜24拜。拜毕入洞房,新郎抢前登床,待新妇近前,跷起腿在其头上左右绕3次,称之“跷尿臊”,然后取掉新妇盖头,跳下床便走,之后新郎的弟妹借端水、挂门帘讨“份”嬉闹。午宴前,新郎新娘同出洞房,到祖先堂前拜罢天地、祖先、红爷、父母、老小外家、客卿、执事,再海拜。主婚人这时告杯,礼宾先生唱礼单,新郎披红、命名、加冕、入席就餐。新婚夫妇要到席间为新客、乡客、执事敬酒。宴罢,女方客人请公婆到洞房商定新妇在家第一次应待天数及往来事宜,然后告辞。当晚洞房灯火彻夜不息。新郎的友好、嫂嫂、弟弟和一些长辈人都去“耍媳妇”(有十天内无大小风俗)。闹洞房内容繁多,戏逗取闹至深夜后,由新郎新娘吃馄饨,掰硬盘,同样戏耍欢闹一阵而散。婚后第二天,女婿到岳丈家认亲,俗称“回门”,也要被耍闹一番,婚后第三天,女方要带上糕礼探望新妇,俗称“看三”。此后,按原先双方商定的时间,新妇第一次回娘家,在夫家待几天,在娘家亦待几天,按时即回(待几天叫“宁几”,按时往返叫“回十”)。此后转入正常,新妇承担家务开始干活。建国后,婚姻自主,废除了陋俗。订婚一般是经人介绍,双方互相接触了解后,互送彩礼衣物,逢年过节相互往来,增进感情。结婚时职工、干部较简单,有的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,设宴招待主要亲朋。有的旅行结婚,简单文明。农村一般都择日(多在春节期间)举行婚礼,设宴待客。结婚当天早上,新郎由人作伴同搬嫁妆人一起前往迎娶。午宴前举行仪式,仪程主要为:宣布结婚仪式开始;新郎新娘就位;鸣炮;宣读结婚证书;宣读礼单;新夫妇向领袖像敬礼;向双方父母、来宾及介绍人敬礼;新郎新娘互相敬礼;主婚人讲话;证婚人讲话;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;来宾讲话;礼成。近些年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城乡结婚大操大办之风露头。各级组织则大力倡导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,制止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讲排场。
丧葬 蓝田的丧葬礼俗,历代虽有增减和变革,但主要习俗一直沿袭。旧时,人死之前,一般要制作棺板、寿衣(俗称老衣,指人去世时穿的衣服),购置孝布、纸盆等殉葬品,棺材就页数可分为四页瓦、十大块、十二圆、十六绺,页数越少越好,柏木最佳,多为松木;厚度有七寸、五寸、三寸半、二寸半、二寸之分,越厚越好。寿衣一般为5到7件,成单不成双。贫者多为3到5件,临终前,要给剃头、梳头(男剃女梳)、洗脚、穿老衣。断气后,烧“倒头纸”,献“倒头饭”,烙打狗饼。在门前挂“纸刷”(告示已死人),将死者放在木板上,用纸或白绫蒙面,将打狗饼装在袖筒内,再用白布或纸绳把脚手捆在木板上,献上“倒头饭”,点燃“照尸灯”。子、女、侄、孙戴重孝,重孝头布与棺盖等长,一般孝子头布3到5尺。接着,向亲朋报丧。入殓,分大殓小殓,一般在死后3日内进行,入殓时儿女孝子要基本到齐。入殓前,要给棺材底铺土、柏朵,四角放置六曲丝麻、铜钱等。小殓是用麻纸将尸体一层层掩盖周密后,将灰倒入,以纸卷灰镶实镶紧。一切就绪后,用酒精或白酒擦洗面部,然后合好棺盖。大殓是富户用棉花、灯芯、锯末等如前法入殓。老丧灵柩要在家设灵堂,少则放置七天,多则数月或一年后埋葬。此期间请鼓乐、礼宾、僧人念经作道场,请阴阳先生看穴砌墓。女婿外甥还要给挂名旌,上书死者生前品行或功绩。多数家庭在人死后3天或7天就简单埋葬。葬埋前一天晚上,主要亲朋必至,家堂设祭,请灵、稳柱、奏戏、升座、行四拜礼、报鼓、挥旗、鸣炮、三献、省食、和羹焚化。时至天明,女孝子前往扫墓,后起柩送葬。起枢时间川道为卯明时,原区为午时。一些地方送葬中途还要露祭,行礼拜、奏戏乐,然后鼓乐开路至墓地下葬。人死后每七天为“一七”,规定过七个“七”。前五个七孝子按“七”烧纸祭奠,后两七不祭,祭奠方法各地大同小异。人死后一百天过“百日”,一年过“周年”,连过三个周年。一、二周年祭奠简单,三周年隆重,习惯称守孝三年期满,属喜事,操办程度过于送葬。现在,丧葬中的封建礼俗多被废弃,殉葬品差异不大。送葬、过“七”、过周年依旧待客,操办的规模有升格。多数人在给奓(读duō)人“过三年”时请鼓乐、包电影,以示尽孝和酬谢乡邻。各级政府倡导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杜绝旧风滋长,制止大操大办,但收效不大。80年代后期,农村三周年孝满为已故祖先立碑镌文纪念逐渐抬头,不仅耗费大量资金,而且占用了大量土地,造成了很大浪费。
祝寿 本县亦称“贺寿”、“过生日”,个别地区称“上墙”。旧时祝寿,一般都是富户和官绅。生日这天,子女及重要亲戚备办糕点、果品前往祝贺,主家摆宴相待,欢聚喜庆,多数民众只是在“生日”那天换换衣服,调剂一下饮食。建国后,人民生活逐步富裕,一般家庭对60岁以上的长者都祝寿,虽不大操大办,却也很讲究,子女亲朋相至,并送以寿糕、糕点、水果、酒、肉之类食品,或适合嗜好的工艺品等。
生子 妇女生子,本县俗称“坐月”。过去,婴儿降生后是男孩,给门外撒白灰,是女孩,则撒草木灰,示意外人不要随便进入。建国后,医疗事业发展,妇女生孩子多去医院,此俗革除。妇女产后3日,女婿携礼品去向岳丈家报喜,10日内岳丈家前往看望。一月满后,择一吉日设宴待客,叫“待满月”或“做满月”。本县东乡一带兴“待二十天”,每个孩子都待。西乡、北乡则兴“做满月”,且限于头生子。“待满月”或“待二十天”,孩子的外婆家为主宾客,赠礼也较其它宾客丰厚,除面食糕馍外,还有帽子、鞋袜、衣服、抱褥、风衣等。其它宾客赠以布料3到5尺或少量衣物。宾客回家时,主人给宾客回赠所带糕礼。给孩子的舅家不回赠。现在,这些风俗仍沿袭,而且在待客时朋友、乡邻也前往祝贺“喝喜酒”,规模加大,新生儿满月后第一次同其母去舅家叫“挪窝”,一般只待两三天。回家时,舅家要给孩子赠送曲链馍,用麻丝或棉线拴在脖项,并在拴馍处插些货币,初生儿首次去其他亲戚家,回家时亦如上承赠曲链馍。
建房 旧时建房要先请风水先生看穴,以期宅地风脉好,人财两旺,五世昌盛。之后择吉日破木动工,这天要盛情款待匠工。木料将做好时破土挖基,亲邻前往帮工助力。立木上梁之日,村里乡党帮忙,亲友携礼“醮梁”。屋柱上写红对联,中梁上贴八挂太极图,中间钉一双红筷和顺治铜钱。上中梁时燃烛焚香、鸣炮跪拜,祭礼鲁班神灵。立木完毕摆酒席酬谢匠工乡亲。现在,建房不请风水先生,但上梁(上楼板、打现浇)仍有贴八卦太极图者,贴红对联,鸣放鞭炮。施工方式有两种:一是请工匠,乡亲帮忙,主人家管饭;二是由建筑队承包施工,主人家付施工费,只是开工、立木、完工时设宴款待匠工。
民间信仰
旧时,蓝田保留众多带有原始色彩的民间信仰和习俗,盖因科学技术不发达,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,认为是神灵在主宰,因之生出许多迷信活动,以求消灾免祸,平安康乐。
一 日、月蚀
遇日蚀或月蚀,视为天狗吃日头或月亮,敲铜盆、铜锣、铜器,放土炮,大动喧噪之音,以吓走天狗。日蚀、月蚀过后,日、月如果从影子前边透出,说是天狗吐出,则为吉祥;日、月如果从影子后边透出,说是天狗屙出,则人间将有灾异。
二 祈雨
民国及其以前,每逢旱灾,人们烧香叩头,祭天求雨,其形式繁多,仅举数例。
围坛 一般是三个、五个或七个虔心的男女鳏寡(必须是奇数),挨家串户收凑香火钱,到庙内洒扫后焚香点蜡、跪拜、祈祷。在庙门前放一盆水,内插五色纸旗,上书“国泰民安”、“风调雨顺”、“由然作云”、“沛然降雨”等祈词,日夜不断香火,以7日为期。如7天无雨,还可续坛一期。若降雨则酬神谢坛。
取水 意为向神要水。取水前把男性青壮年集中于庙内,昼夜敲锣打鼓吵“马角”,吵得神情恍忽,发呆颤抖,认为神已入身。此人就为“马角”。神头(也叫香头)即开始吊表烧香,要求“出潮”。然后由“马角”发话表明身份,有的说是齐天大圣,有的说是顶金童、黄鹿、杨四将军、黑虎、灵官等。在议定取水地点后马角头包蓝巾,戴上用裱褶叠的黄绫角,脚穿麻鞋,腿缠蓝毡子,手持与身份相符的器械,带上“香头”等人前往祈雨。到达祈雨地后,打起佛号,烧香、吊表,“香头”等人跪列两行,将一小瓷瓶放在水面让其自行洩水,然后以香探入观看神灵赐雨多少,再用柏朵扎成水楼,把瓷瓶悬挂于内,由属龙的人背上起驾返回。起驾后要通知歇架的村、社搭法台接驾。接驾时人山人海,敲锣打鼓,“马角”跑步登上法台,用5尺长的铁丝,捅穿两面腮部,用牙咬紧。名曰“带印”,其意是替民受刑,以祈上帝怜悯,早赐甘霖。回庙后将水楼寄在神堂高处,除马角和侍神者外,闲人不得轻易入内,也不得在神前喧哗、谝闲。这样持续7天为1坛,如仍不下雨,叫“干坛”,马角、香头、侍神者扫兴出庙“散坛”。如下雨,还得唱大戏酬神谢坛。在蓝田,取水规模较大、时间长、路程远、耗费较大的数县城南蒋家寨,取水点在眉县太白山,取一次水需一月有余。
晒湘子 民国及其以前,每逢大旱,县衙派人把韩湘子偶像由锡水洞抬入衙内,放在烈日下暴晒,得雨请鼓乐送还,无雨则让卖柴山民捎抬回去。
三 驱邪
旧时人们不懂科学,加之缺医少药,视生病为鬼怪作祟,采用一些迷信方法图以解除,往往贻误人命。
收惊 小孩生病,请一老妪用手帕包上装小米的小盅,盅口朝下,在小孩头上左右各转三匝,边转边念咒语,然后检查,米量有减则继续添补再转,直到一点不缺,则孩子惊恐已降,魂魄归来,病将告愈。
起送 家人有病,认为是鬼邪缠身,把用黄白纸做的钱,晚上星星全后带到野外或十字路口,焚香化纸以送鬼驱邪。
摸量 认为人生病是因某亡人指责所致,备1碗水3支筷,将筷作拢直立在水碗中,边立口中边念叨亡者姓名(或称谓)。念到某人筷子直立不动时,则误为病人即为此亡魂所说。给水碗里撒点面粉,让病者向碗内吹3口气,然后把水泼到大门外,往回走时不能回头看,回家将碗筷反扣在水缸旁,则邪去病除。
请关公像和抬杨四将军 民国及其以前,在县川一带,妇女坐月期间有病,疑是鬼神所为。便将关公像请至其家,镇邪保平安。南山一带则抬上杨四将军偶像直跑不停,抬不动时便为邪已抓住,即鸣枪鸣炮,然后在地上挖,如挖出虫、卵、怪石等,则为鬼邪化身,带回用锅干焙,以治病医患。
绞柱 把几支竹筷交错用麻丝绑扎,口念其亡者姓名。如果竹筷点头,就为说中,随用纸钱送到野外。否则,另换亡者姓名,直到竹筷点头方休。
冒壶 在酒壶或瓦罐内点燃纸裱,倒扣在水盆内,某方冒泡,就为鬼在某方,用黄白纸钱送之大吉。